我的留学故事 |
发布时间2011-05-05 发布者 阅读1628 |
|
07年1月19日,干冷的冬日,我从济南经广州飞往澳大利亚悉尼,开始我的留学生活。我通过好媛留学中心到悉尼的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读一年的预科,此后是三年的本科。我当时选定的专业是媒体与传播。出国前,我是山东省实验中学东校高三文科班的学生。
思绪飘回到去年这个时节的机场,我背着装满好奇和兴奋的大书包走进安检口,回头望望那一边强作欢颜挥着手与我告别的家人,却没法体会父母那样的牵挂与不舍。我竟是兴冲冲的,如同闯入神奇童话王国的小童,好奇的打量着周围的一切,走进了“国际出发”的关口。“儿行千里母担忧”“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些句子,恐怕只有妈妈才能理解得那样深刻吧。还记得我在出发的前一夜,为妈妈写好一封信交给小姨,让她在我离去后再转交妈妈。信的大意就是请妈妈放心,我一定照顾好自己,把握好自己,努力学习,圆满完成任务,常往家打电话。此后的场景我是没有目睹,但也不难想象妈妈看到这封信后流下感动,思念和担忧的泪水的样子吧。
到达寄宿家庭后,我的心才算落了下来。这一家房东是两个36岁的双胞胎姐妹,都没有结婚,都在医药行业工作,算得上是白领一族。我们住的是其中妹妹的房产,三间卧室,由于有一间空卧室,加上她们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便申请作为留学生的寄宿家庭。我入住的时候,她们便告诉我家里的几条“规定”:食物和饮料决不能带进卧室(水可以)——因为如果洒在屋里,地毯上很不好清理。另外,在夏天可能会招虫子。门窗一定随手落锁,人在室内和不在室内有不同的锁法,出门的时候一定要关上窗帘。还有就是最好不要在深夜打电话。这些我都觉得很好接受,何况他们自己也都是遵守着这几条,利己也利人。房东的温暖让我抛却了思乡的伤感情绪,她们不住对我英语水平的夸奖也使我倍添自信。第一天的晚餐,我们从中澳关系聊到了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从青藏铁路聊到我们为迎接奥运而实现的种种进步。这场长谈不但让我发掘了一种练口语的好办法,也使她们对原本不甚了解的中国有个更深刻而直观的认识。后来的日子里我才意识到,在我一年的海外生活中,这一家人给了我多大的支持和帮助。除了这双胞胎姐妹之外,他们的父母和其他兄弟姐妹对我也是十分关心照顾,把我当成了这个家的一分子,时时刻刻给着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毫无保留的指导。不管是在我的生活上、学业上,甚至心情上出现了什么问题,都是我的寄宿家庭站在我的身边,安慰我,帮助我,让我不会感到孤独和畏惧。
自己上学——这对于我算是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由于寄宿家庭里学校很远(我们家住在悉尼西部的North Strathfield而学校却在东部沿海的Kensington),我需要先乘火车再转公交车去上学。由于这两姐妹都要上班,上学的第一天便要由她们的父亲陪我去上学——这是寄宿家庭的义务之一,在第一天送寄宿学生上学。两姐妹在悉尼交通信息网(www.131500.info)上为我打印好了从家到学校往返的车程表和路线,还把她们的工作电话、手机、我们家的电话和老两口家的电话都留在了上面,告诉我万一迷路就打电话求救(我想,不至于吧,我都十九岁了,上学还会迷路吗?)。为了自己记住路线,我婉拒了他们开车送我的提议,请求老先生陪我坐车上学。老先生快八十岁了,身体还算好,就是听力有些不好。这一路上,他不顾我东张西望的看路标记住路线,拉着我不停地聊天。可是,他说的话没有姐妹俩吐字清楚,我有时听不清;而我说的他又听不见,聊天便变成了一个让我有点尴尬而痛苦的过程。好在一个小时后老先生把我安全护送到学校,我礼貌的感谢了他,才结束了这“艰难”的旅程。
回家的时候就不这么简单了,我必须自己回家。悉尼那么大,同学们又没认全,在我认识的这几个中没有跟我同路的。好在我来的路上把周围的建筑物都记了个大概,保证别上错车,别下错站,回家还是问题不大的。不过第一天安全回家不代表每一天都没问题。在第四五天的时候,因为我在等火车时只看“终点站”而忘记了看“经停站”,被一班不再我那小站停的大站快车拉出去三站。下车时我还目瞪口呆不知自己身在何方。还好那一站(West Ryde)只有一条线路,我小心翼翼的绕到对面的站台才又坐回了家。
回想起这一次的经历,除了增长了“要好好看车次表”这一“智”之外,更是暗自庆幸那一天没有遇到查票的工作人员或警察。因为当时我还没有买长期的票,卖的都是两站间往返的一日票,如果在West Ryde被查到没有valid的票的话,on the spot罚金就是AUD$200,如果记入记录还很可能会影响以后的移民(因为这属于不诚信记录)。在这里也要特别提醒要去悉尼留学的同学们,这个问题上一定侥幸不得。悉尼的公共交通系统确实很贵,查票很松,除了几个大站之外,检票机都没有。在我住的North Strathfield,小车站除了三个站台和三间大瓦房之外只有一台售票机供大家自觉买票。可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钻空子。原因也是为我们自己着想——代价太大了。在悉尼,留学生是没有买优惠票的权限的(这一问题我多方确认过,得知后我一时心如死灰),如果你买了并且被查到了,那就是刚才我提到过的后果。我们如果想为家里节省开支,自有别的办法开源节流,唯独逃票是最不光彩也是最不值得的一种歪门邪道。
在国外,不管是住在寄宿家庭,住学校宿舍还是与同学合租,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我身边的很多同学,都觉得自己总是“遇人不淑”,时常碰到一些性格古怪难以相处的人。日久天长与身边的人发生矛盾摩擦,不但破坏了自己的人际关系,更是给自己选择了一份坏心情。带着这样的焦虑心情,如何能够积极而快乐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对于我来说,高中两年多的住校生活不但历练了我的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与人打交道。我的原则是,求同存异,与人为善,退一步海阔天空。譬如我在寄宿家庭中,虽然大部分时间是愉快的、和谐的,但日子久了,难免生出一些小小不和谐的音符。而这个时候,我便会开解自己,这毕竟是在别人家(当然不是要有林黛玉一般“寄人篱下”的悲怆感),有些事情还是要懂得退让。另外,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要谦虚、礼貌。有的时候,多一句“谢谢”就会赢得别人的一份感动,以及对你的一份尊重。我常常提醒自己,我们这一些独生子女,都是家里人手心里的宝贝。而被家长送出国的我们,往往又是“品学兼优”,从小在赞扬声中长大的孩子。在我们的性格中,难免有一些骄横和跋扈的成分,潜意识中,总想让别人来迁就我们,忍让和体谅别人的能力太差。其实话说破了,外人毕竟不是家人,与我们非亲非故,没有理由总是来为我们着想,为我们做出牺牲。更何况,我们出门在外,多一个朋友总比树一个敌好。这样想来,我们也是有理由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在维持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包容忍让的了。练就这样的思想如同为花苞剥去一层呵护它的皮,这个过程必然是疼痛的,而这恰恰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我们就在这样的自省、自我开解和自我教育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开出睿智而成熟的花朵。
在国外,有几个知心的好朋友很重要。这样,你在快乐的时候才有人分享,难过的时候有人倾诉,空余的时间里,必要的与朋友休闲娱乐会让你以更好的状态迎接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
我似乎遗忘了最重要的一部分——学校生活。记得在我刚到达悉尼的时候,对于学校安排我先读预科很有意见。我自恃英语成绩不错,学校学习也还算令人满意,就想找到学校跳过预科直接读本科。我2006年(高二毕业)考到雅思6.5分(单科最低六分),已达到UNSW的入学要求。于是我找到学校的负责人,商议可不可以直升本科。和蔼的金发老师拿出一大本材料指给我看,诸如UNSW、悉尼大学(Usyd)等名校都要求国际学生在达不到学历或语言要求的情况下加读预科。我虽然语言达到他们的要求(6.5单科不低于6分),但并没有达到UNSW对于中国留学生上本科的学历要求(本科一年且须为211院校相关专业,而那时我在国内才刚开始高三的学习),我还是需要读一年UNSW的预科。这虽然没有改变现状,为我省下一年的时间和花费,却交给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澳洲,不懂就要问,一切靠自己。在后来的日子里,这个信条支持着我自己办下了办打工签证、开网络银行帐号、买机票(还有航班转签)、转学(其中包括申请、面试、递成绩、办手续等一系列事务)等所有被妈妈称为“鞭长莫及”的事情。这也让我记住了,遇到问题的时候,回避和畏惧起不到任何作用,要正视问题,然后凭自己的力量解决它。
我是一个文科(Arts)学生,我在预科的课程有五门,分别是学术英语(Academic English)、必要数学(Essentials of Mathematics)、计算机研究(Computing Studies)、澳大利亚研究(Australian Studies,下文简称AS)和国际课题与透视(International Issues and Perspectives,下文简称IIP)。开学后我才渐渐发现,本被我认为成是“多此一举”的预科让我受益匪浅。在学术英语中,我们学习怎样用“学术”的方法写作和交流,怎样在学术论文和演讲避免出现过于随意和不正式的表达。我们有机会学着使用电子图书馆,自己制作调查问卷,走上街头实践考察。而数学和计算机对于我们文科学生来说则更多的是起到锻炼思维和扩展视野的作用。此外,计算机课上我们系统学习了Office系列软件的用法,这也会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有很大应用。AS和IIP是我们文科学生的两门主课,前者帮助我们了解澳大利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不过也是以很学术的方式,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趣味),而后者则通过一个个的国际热点话题引导我们从一个国际领导者的高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记得在第二学期中,我们IIP有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占到这一科成绩的很大比例(25%)。这是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下,由我们同学三人一组,分别扮演一个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来解决一个真实的国际争端。此次活动场景设置在拉丁美洲,主要是关于乌拉圭和阿根廷的对于他们的边界河使用争端的问题。我们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阐明自己的职责和立场,展开广泛的辩论,建立组织间的联邦,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切过程都是在网上进行,同学们并不知道现实中的彼此在活动中的身份。我很幸运的抽到了“世界银行”的身份。为了写好第一部“角色身份声明(Role Profile Statement)”,我给世界银行的总部发去电子邮件,希望在世界银行的身份定位、地位职责和现实中关于此问题的态度上得到他们的指点。第二天我便收到了他们的回信,信中不仅给我发来了相关信息,还对我的学习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并邀请我在日后需要的时候继续给他们发信求教。也就是说,我并没有因为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学生而得到忽视,相反,别人总会欣赏你值得肯定的思想、谦虚有礼的态度,进而对你建立好的印象,予以无私的协助。那项任务我们完成得非常成功,而我也坚持认为,我们并不是要通过这一切获得多少关于这个话题的知识,而是要学会一种求学的技能和求知的态度,学会积极而辩证地思考、努力而正确的求助、准确而高效的分析信息、客观而综合的得出结论。
学校生活中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就是一定要遵守规定。我想对于留学生来说,让大家栽跟头最多的就是澳大利亚的“出勤率政策”。澳大利亚移民局规定,留学生出勤率原则上不得低于80%,有病假条的情况下不得低于20%,否则取消签证。迟到两次计作旷课一次。你的出勤率可以即时在学校网站上查到(一般是两周更新一次),学校也会在你出勤率低到85%时给与提醒。但总还是有许多学生达不到这个要求,最后给自己带来麻烦。每次打电话,我都会很骄傲地告诉妈妈,我的出勤率还是100%。这个出勤率一直保持到我结束那一年的学习。虽然我家离学校很远,我还是一次迟到都没有过。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面子问题”,事实上在留学生中大家不会觉得这件事多有面子,更没人觉得“我旷课被老师发现就没面子”,甚至很多人会耸耸肩,一句“Who cares?”也就过去了。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学习态度的问题,更是一个对自己未来的态度的问题。我们不远万里飘洋过海到那里去学习,最大的目标就是以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使自己将来得到更大的发展。于是我说,逃课看电影,在家睡懒觉,抽烟泡酒吧,这都是我不齿的行为。如果你喜欢逃课,为什么不直接逃回国,还可以避免了移民局的“骚扰”。别说我假清高,只是我们人各有志。
我还有二十多天就要在回到晴朗而澄澈的悉尼,到我向往已久的悉尼大学开始我的本科学习。我转学并不是因为对UNSW不满意,事实上,我认为它真的不愧对于自己国际名校的称谓,不管是软件、硬件上接让人啧啧称赞。我至今对九层的图书馆大楼里浩如烟海的藏书惊叹不已,暗想若是有一日我能饱览如此众多图书该使自己多么渊博。老师的博学友善与循循善诱也令我颇感敬佩,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会有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只是,由于我是一名文科学生,并有志于语言学方面的学习,悉尼大学作为澳大利亚的第一所大学,拥有独一无二的历史人文积淀和学术环境,对我产生了更大的吸引。而UNSW则是著名的理工科学校,未来科学家的摇篮。转而想到,这一次转学或许会让我看到更广阔的一片天空和另一番美好风景,吮吸着两大名校的乳汁的我,更有理由在未来的学习中孜孜不倦,精益求精。
我深深地相信,这一段留学经历在我人生中,必然会留下精彩的一笔。而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把握它,增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将来自己回首遥望时,不会扼腕叹息遗憾不已,而是应该骄傲地对自己说,我在那几年的时间内把自己最美的青春谱成了最悠扬的旋律!最后以一段话于诸位青年朋友共勉:
“留学是你面前的一片海洋。你畏首畏尾,浅尝辄止,还是勇作弄潮儿都在于自己。而这片海洋中你拾得珠贝,捞起鱼虾还是只捡到岸边冲上来的木板也在于自己。只有有胆有识,敢于迎着浪头而屹立的人才有征服它的机会,而只有技艺过人,能够潜入深海探险的人才有收获宝藏的幸运。青春无情流逝,机会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李蒙,在济南实验中学读完高二,通过好媛留学服务中心成功申请入读新南威尔士大学预科,07年1月赴澳,后转学至悉尼大学;现在就读英语语言学专业. |
|